刮痧是不少人用以養生的習慣,不過看似「激烈」的養生方法,不少人也有迷思,例如是否越痛越有效?又是否真的有效預防病症?消委會早前邀請了不同專家拆解這些迷思,GOODEAL為大家整理一下吧!
刮痧原理及如何防治疾病
刮痧療法是利用特定器具和介質(如刮痧油),以中醫經絡腧穴理論手法,在人體經絡上反覆刮動及摩擦,對其造成刺激,及令皮膚毛孔張開,出現紅色粟粒狀、或暗紅色出血點等「出痧」變化。
在中醫角度,「痧」是一種病邪,所以「出痧」代表將毒素及邪氣排走,經絡被疏通,就能達到防治疾病效果。
刮痧用具
刮痧常用的用具包括刮痧板和刮痧油,刮痧板方面,多數都用上牛角、羊角、砭石、玉石、晶石、金屬等堅硬物料,當中水牛角質地堅韌,光滑耐用,容易加工,非常適合用作刮痧板。近年亦有樹脂、硅膠等材料製成的刮痧板。
而刮痧油是用以滋潤皮膚防止被刮痧板刮傷,同時有助打開毛孔,通常分為液體類及乳膏類,液體有植物油及藥油;乳膏例如有凡士林、潤膚霜、蛇油膏等。
不同部位刮痧的療效
一般來說,刮痧會在肌肉較多及身體陽經的部位進行,多數在頭部、頸肩、腰背、前胸和兩腋下肋骨、腹部及四肢,不同部位有不同療效。
頭部:刮拭頭部具有疏通經絡、活血化瘀及醒腦益智的作用,可以預防和治療腦栓塞、高血壓、頭痛、眩暈、頭髮早白、脫髮等疾病。
頸部:刮拭頸部有清熱作用,能治療頭頸、咽喉及眼睛的疾病。
背部:胸部位置內藏心肺,在胸部刮痧可以通肺氣、益心安神,有助治療心肺疾病。刮拭兩腋下有利治療肝膽系統疾病。
腹部:刮拭衝任脈可防治生殖功能疾病;刮拭脾胃經腧穴,可以調理脾胃,益氣養血;刮拭肝膽經腧穴可以疏肝利膽;刮拭腎經腧穴可以補腎益氣等。
四肢:在四肢刮痧可治療經絡以至於全身性的疾病,例如刮拭足三里穴可以治療下肢外側痹痛。如刮拭手太陰肺經的經絡部位可治療感冒、發燒、咳嗽及氣喘等呼吸系統方面的疾病。
刮痧後皮膚越深色越好?
不少人會認為刮痧後,皮膚的「痧象」的顏色越深越好,但其實刮拭後皮膚的顏色愈深,並不一定代表排出愈多的毒素,這只是跟刮拭的部位和方向、操作的手法、力度和時間有關。
刮痧越痛越好?
同樣地,亦有人認為刮痧越痛排毒越多,但其實沒有必然關係,刮痧療法刺激強度視乎患者的耐受程度而定,不認強求出痧效果而承受過大痛楚,可能會對身體帶來更大的傷害。
哪些人不適合刮痧
刮痧始終是刺激的療法,因此孕婦、女士於月經期間、身體虛弱、貧血或過度疲勞的人士都不適宜進行刮痧。而患有嚴重心腦血管疾病、癌症、嚴重肝腎功能疾病、凝血功能異常疾病、糖尿病等都不宜使用刮痧療法,以免刺激過度誘發其他併發症。
刮痧前後注意事項
刮痧前
- 餐前及餐後半小時應避免刮痧;
- 情緒過於緊張時不宜進行刮痧;
- 避免使用令患者感到不適或出現皮膚敏感的刮痧油(介質);
- 由於刮痧時會令毛孔張開,夏季應避免風扇或冷氣直接吹向刮拭部位;冬季則應注意室內保暖,以免著涼;
由於刮痧涉及人體穴位等知識,操作不當或有機會傷及皮膚,建議由註冊中醫師進行刮痧。
刮痧後
- 患者應休息約30分鐘才回復正常活動;
- 2小時內不宜洗澡,同時不要讓刮痧部位接觸水;
- 多飲用溫水,有助身體血液循環,促進新陳代謝;
- 飲食宜以清淡為主,不宜立刻進食生冷、酸辣或油膩之食物,亦應盡量避免飲酒,有利身體機能休養生息;
- 刮痧後1至3天內局部出現痛或痕癢屬正常現象,若瘀血在1星期後還未消退,便有機會屬肌肉瘀傷,應諮詢註冊中醫師的意見;
- 刮痧後毛孔會張開,若在刮痧部位使用藥貼,或會令身體加速吸收藥物,增加副作用出現的機會,亦可能加重皮膚敏感的現象;
- 如患者希望達致更佳療效,或可配合拔罐治療。拔罐會在刮痧後進行,一般應用於背部和下肢部位的病症,例如頸肩痛、腰背痛以及失眠、痤瘡、疲勞等。不適合進行拔罐的人士及注意事項與刮痧相似;
- 患者如在刮痧過程中出現冷汗、面色瘡白或頭暈等身體虛弱的徵狀,應立刻停止刮痧。
*所有資料來自《選擇》月刊
▲ 即 Like Goodeal 早早鳥 專頁
▲ Follow Instagram @goodeal.hk 觀看精選內容