「吃早餐」看似是理所當然的日常習慣,但其實這個看似簡單的問題,在醫學界竟掀起長達30年的論戰,不斷也有人提出,吃早餐竟然是對身體有害?GOODEAL就比較了各方的理據,結合香港的語境及文化,讓你找到適合自己的答案。
正反兩派的核心論點
「必吃派」的三大主張
調節血糖波動
2021年的研究:吃早餐者上午胰島素敏感性提升25%
維持基礎代謝率
大學實驗:連續2週不吃早餐者,靜息代謝率下降4.5%
但爭議點:此差異在1個月後逐漸消失
認知功能影響
有大學針對中學生研究:吃早餐組在數學測驗反應速度快19%
關鍵在「早餐質量」:高糖餐包反而降低專注力
「不吃派」的科學依據
間歇性斷食效益
2020年研究:將進食窗口縮至8小時(如10時至下午6時),可改善發炎指標
但香港上班族常見問題:多數人「假性斷食」——晚上仍吃宵夜
熱量攝取總量控制
美國肥胖學會數據:30%人群會因吃早餐而「全日多吃300卡」
香港隱患:茶餐廳早餐常含1000+卡(如沙嗲牛麵+奶油多+奶茶)
腸道修復時間
日本順天堂大學發現:空腹14小時以上,腸道菌叢產生更多丁酸(抗炎物質)
警告:不適用於胃潰瘍或膽結石患者
香港人必知的「個體化判斷法則」
原則一:檢視你的「晨間代謝型」
- 「飢餓型」特徵:起床30分鐘內明顯飢餓、手抖、頭暈
→ 必須吃早餐(建議:慢碳+蛋白質,如燕麥奶煮蛋) - 「無感型」特徵:中午前無食慾、強迫進食會反胃
→ 可延後首餐(但須確保午餐不過量)
原則二:分析生活模式
- 體力勞動者:地盤工人、運動員需補充肝醣
- 腦力密集者:金融業、學生需穩定血糖維持專注
- 夜班族群:定義「早餐」為醒後第一餐,與晝夜節律同步
情境化方案
情境1:想減肥的OL
- 若習慣喝齋啡無不適 → 可實施14:10斷食(首餐早上11時)
- 若上午需開會 → 改吃「防彈咖啡+水煮蛋」,避免午餐暴食
情境2:發育期學生
- 強烈建議吃早餐 → 大腦耗能佔全日20%
- 避開高升糖組合:例如果汁+麵包→ 改無糖豆漿+菜肉包
情境3:糖尿病患者
- 衛生署指引:必須規律進食防低血糖
- 黃金組合:高纖碳水(蕎麥麵)+ 植物蛋白(枝竹)+ 深綠蔬菜
破解香港常見早餐陷阱
地雷組合1:餐蛋麵+凍奶茶
- 問題:鈉含量超標(2500mg)、反式脂肪(人造奶油)
- 改善版:轉番茄湯通粉+炒蛋白+熱檸水
地雷組合2:腸粉+甜醬
- 問題:純精緻碳水,餐後血糖急升暴跌
- 升級版:加配蒸魚腩+少醬多芝麻
地雷組合3:穀物麥片+果汁
- 問題:隱形糖分(市售麥片常含25%糖)
- 聰明選:無糖燕麥片+希臘乳酪+新鮮藍莓
結論:沒有絕對答案,只有聰明選擇
- ✔️ 傾聽身體訊號比強迫遵守規則更重要
- ✔️ 吃早餐≠必須「起床立即進食」(可延後1-2小時)
- ✔️ 質量遠勝於形式:一包餅乾不如一顆茶葉蛋
▲ 即 Like Goodeal 早早鳥 專頁
▲ Follow Instagram @goodeal.hk 觀看精選內容